九江学院报
出版时间:2016-10-10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眸“十二五”成就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打造优质育人环境





省委书记(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鹿心社莅临我校大学科技园视察


  编者按:
  “十二五”的五年,只是九江学院百年办学历史中的一个片段,却注定会被历史深刻铭记。过去的五年,是九江学院人团结拼搏、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五年,也是夯实基础、共谋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回眸“十二五”成果,九江学院人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积淀了深厚的精神财富。
  “十二五”时期,学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两个责任”,积极推进党务、行政工作的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进程。
  回眸是为了展望,继往旨在开来。成就是昨天的句号,明日的辉煌仍需用智慧和心血铸就。我们曾经有过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的辉煌“十二五”,我们更加期盼一个生机勃勃、光辉灿烂的美好“十三五”。
在九江学院厚德楼内,有一个孵化梦想、凝聚智慧的摇篮,在这里盛世蓝图变成现实的案例不胜枚举,这里是九江学院省级大学科技园。
  2015年6月,九江学院决定筹建大学科技园,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九江学院省级大学科技园园区目前建筑面积16927平方米,入驻企业68家。入园企业涉猎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开发、新材料开发、精细化学品研发、生物医药研发、文化艺术创意等八大产业。形成了三个方面特点:
  一、激励政策掀起高校“双创”热潮为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号召,九江学院先后出台了《九江学院大学科技园入园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规定(试行)》(简称优惠政策)和 《九江学院关于实施大学科技园建设激励政策的意见(试行)》(简称激励政策)。《优惠政策》规定学校培育期间免费提供场地给师生创办科技企业;离岗创业的教师可享受100%、80%、50%基本工资,还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应有的福利待遇,三年后返回学校的教师,可回原单位竞聘上岗,享受相关服务。《激励政策》规定加大经费投入,设立九江学院创新创业基金,支持教师转化科技成果,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行岗位视同,设立大学科技园实践岗,减免234课时;对于入园教师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符合使用标准的,招标采购小组可依法依规优先使用;实行项目视同,横向科研项目入科技园企业视同于入学校。
  二、多方关注营造区域“双创”窗口2015年11月,九江学院大学科技园获批江西省级大学科技园。12月18日,九江学院大学科技园被列为江西省科技入园现场推进会的主要参观考察点,参会领导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梅建平,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郭学勤、厅长洪三国称赞入园企业紧紧围绕 “学校特色学科建设”“大学生创业创新”“江西和九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作出了贡献。2016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时任省委书记强卫视察九江学院大学科技园,赞扬九江学院“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三位一体模式。2016年6月22日,江西省省委书记、时任省长鹿心社视察九江学院大学科技园,高度称赞了学校三个方面工作做得好:一是学校提供专门场所,为师生和校友创新创业提供平台;二是学校支持教师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术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发明创造转化为创业实体。九江市科技局、工商局、人社局、税务局、庐山区等多个政府及其部门和恒盛科技园等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主动对接九江学院大学科技园,带来了政府部门的政策服务和资金支持。
  三、八字方针构建特色“双创”基地九江学院党政高度重视,一年内先后召开了三次党委会和五次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工作。校党委书记郑翔多次率队到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学习先进经验和运营模式,以便更好更快地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校领导逐一了解企业发展前景和困难,并有的放矢地提出帮扶措施和解决办法。经过研究决定,九江学院提出了加强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八字方针,即“扩大、做实、丰富、升级”大学科技园。
  在科教兴国战略中,九江学院省级大学科技园将一如既往地发挥桥梁作用,将科研成果的“种子”移栽到在科技园的“苗圃”中,最后成功送入市场的“大田”得以茁壮成长,为江西这片古老的土地谱写科教兴赣的新篇章。
一、科研项目创造新高。“十二五”期间九江学院科研规模总量持续性增长,经费总额达到12951万元,同比“十一五”期间的总经费5000万元,总额增长了7951万元;项目层次及数量取得突破。特别是近两年,九江学院国家级课题立项数和经费在全国2553所普通高校、江西省98所普通高校排名显著前移;尤其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1999年及以后新建的本科高校)排名稳居前列。
  二、科研奖励取得突破。 “十二五”期间,九江学院不断加强科技成果的总结与凝练,不断加大科技奖励的组织与申报工作,获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励5项,其中,江西省自然科学奖3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2项;其他省部级科研奖励24项。名列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前茅。
  三、科研成果逐步丰富。 “十二五”期间,九江学院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创造高水平成果,并努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九江学院科研人员公开发表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30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278件,稳居江西省高校前列。
  四、科研平台成绩斐然。“十二五”期间,九江学院继续申报和建设科研基地,积极推进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工程化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的平台作用。目前,九江学院现有江西省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江西省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3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江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五、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九江学院依托丰富的学科资源,围绕地方建设目标,积极主动发挥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通过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为九江及江西其他地区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智力支持。近三年,九江学院横向科研立项146项,研究经费达3500万元;在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保护环境与生态资源、为地方企业科技攻关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科研指标的翻番增长不仅代表着学校获取的科研项目数量在不断增长,同时也反映了学校在获取重大项目及较大的横向项目上质的飞跃。学校支持科研平台建设,促进学术水平提高,积极开展重点科研项目攻关,在新材料、热喷金属陶瓷应用理论研究、斜拉桥斜拉索制造、医学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研究能力,承担了一批重大项目,解决了行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十二五”期间,我校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推进,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纵向课题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增长迅速。纵向研究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我校纵向研究的项目数由“十一五”的76项增加到“十二五”的146项。经费数同原来的1900万增加到现在的3500多万。
  二是“百博挂百企”活动成效显著。为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企业与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引导人才智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从2010年5月起,我校联合九江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开展了“百博挂百企”活动。活动开展五年来,我校先后有45名博士与九江市20多家民营企业进行了对接,帮助企业攻关解决30多项技术难题。“百博挂百企”活动进一步促进了知识与资本的有效结合、科技与生产的有效转化、人才与企业的双赢发展,取得明显的成效,得到社会赞誉。
  三是服务地方经济的科研团队成果丰硕。从2015年1月份到现在,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一共拿到了14个项目,科研经费200多万。我校的沿江产业科研开发中心“十二五”期间,获得了95项横向课题,科研经费2800多万。
  四是大学科技园发展迅速。学校积极响应中央关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于2015年6月创建了九江学院大学科技园,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九江学院省级大学科技园园区目前建筑面积16927平方米,入驻企业68家,其中学生企业5家,社会企业5家,校友企业32家,教师企业26家。入园企业涉猎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开发、新材料开发、精细化学品研发、生物医药研发、文化艺术创意等八大产业。
  五是文化传承创新捷报频传。由郑翔博士担任主编的《江西历代进士全传》已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首发仪式。全书收录进士11671名,直接引用文献3000余种,共计500余万字。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反映一个省份历代进士全貌的大型工具书,具有较高的文献和资料价值。《江西历代进士全传》的编撰、出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华经典公理化诠释工作成果丰硕,先后出版了4辑丛书。其中由甘筱青教授领衔的九江学院“中华经典的公理化诠释”研究创新团队获得了季羡林基金会授予的“儒学传承与创新奖”。“庐山文化研究丛书”第4辑获得2015年第29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评选一等奖。
  六是校园文化进一步繁荣。“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成立了濂溪书院,推动国学研究、国学教育。开展“学经典、颂经典、背经典”等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开办国学班;组织举行“国学传承奖”评选活动、白鹿-嵩阳文化之旅“国学论辩”等精品活动。学校的人文学术讲坛“濂溪讲坛”成功举办75期,继续保持高质量、高品位和多样化,邀请了国内外一批知名学者、社会专家、政府官员及教育管理专家等主讲,校内外反响很大,师生们普遍感到受益匪浅。
  七是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十二五“期间,学校继续做好国际合作交流、汉语推广和华文教育等各项工作。我校两所孔子学院在推广汉语教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传播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也为九江学院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柬埔寨王家研究院孔子学院下设3个孔子课堂、2个中文系及22个汉语教学点,注册学员超过14180人,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余次。孔子学院已成为柬埔寨知名教育品牌。年年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奖”,已被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纳入“全球示范孔子学院”建设行列。美国萨凡纳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注册学生158人次,开展了各类文化活动,参加人数达近万人,在当地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十二五”期间,学校持续稳步发展,本科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本专科比例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本科的招生录取人数在“十二五”期间已超过专科,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一、招生录取线持续坚挺。我校招生形势一直保持较好态势,招生录取分数线,除北京、天津、上海等极少数一线城市以外,其余各省均高于当地的二本控制线。录取线总体表现为升降波动,以升为主,偶有峰值,持续坚挺。
  二、新生报到率稳中有升。随着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学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好,新生报到率也稳中有升。2011年的报到率为90.01%,2012年为90.23%,2013年为92.97%,2014年为93.25%,2015年为93.78%,2016年已达到94.66%。
  三、毕业生就业状况持续良好。“十二五”期间,学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不断强化内涵建设,以建立科学化的就业管理体系、专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立体化的就业市场体系为目标,完善“学校统筹、学院为主、部门配合、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制机制,对新常态下加强就业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十二五”期间,我校每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平稳,在全省高校2010—2012年度、2013—2015年度两次就业工作评估中均获得“优秀”。
  “十二五”期间,学校充分发挥校园市场的主体优势,按“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模式构建了以校友企业招聘活动为特色,企业专场招聘会为重点,行业和区域性招聘会为主线,大型综合招聘会管全面的“点—线—面”立体化的就业市场运行体系。通过统计,2013-2015年,学校累计引进用人单位4009家,提供岗位106963个,岗位供需比约为1:3.33,远超全省高校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高。通过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均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我校各类校园招聘活动满意度也均在90;%以上。连续三年,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人才质量评价给出了持续的好评。
  四、创业教育成绩斐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国家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见,学校围绕育人根本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和素质教育,把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上升到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列为学校三大“特色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好习惯教育、国学素养教育)之一,并把它作为“党建+”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为学生成才、为国家分忧、为社会增值”的目标,确立了“以创业精神培养为核心,以创业能力拓展为重点”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学校围绕党的十八大确定的 “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通过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教育目标,坚持把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初步形成了符合社会要求的“五三二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搭建平台,建成目前江西省唯一一个驻地不在省会城市的省级大学科技园,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
  在九江学院毕业生中,产生了一大批成功的创业个人和团队。据不完全统计,我校毕业生创业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较有规模和影响的企业达500余家。他们开创了具有特色的创业模式,如:“义乌”模式、“绍兴”模式、“温州模式”,形成了抱团创业、集群创业、无缝创业、新式创业、多样创业五大创业方式。这些创业模式和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在校生提供了创业的榜样和示范。
  近年来,九江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了各方关注与好评,省委书记鹿心社同志专门参观视察了我校科技园,时任省委书记、现任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强卫同志亲自视察并肯定了我校大学科技园,对省社联《内部论坛》34期刊登的介绍我校“五三二一”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经验作出批示。“五三二一”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成果获评 “2014年江西省第十四批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江西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被中国教育发展高峰发展论坛组委会授予 “2015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学校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培养“培养者”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学校师资队伍迅速壮大,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一、人才引进加速,数量倍增2011年至2013年学校共引进了22位博士。2014年初实施百名博士引进工作以来,合计与我校达成意向的博士有140;人,已来校报到的有100;人;其中,中科院12人、985高校44人、海(境)外博士4人。目前,学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达256人,比十一五末的97人增长了164%。另外,我们还送出了70余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新引进的博士,有效缓解了电子信息工程、车辆工程等紧缺专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并在近两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中表现突出,成功立项21项,占我校总立项数的40.39%。
  同时,学校还开展了高技能人才和辅导员引进工作。高技能人才的第一批20名引进计划已全部完成,第二批20名引进计划已到岗15人,另有5人已达成协议。其中,刚性引进5人,已引进的高技能人才业务水平普遍较高,大部分是有10年以上行业从业经验的企事业单位骨干,且不乏“赣鄱英才555工程”这样的高端人选,较好地提升了应用型师资的整体水平。
  辅导员引进工作方面,已公开招聘10名辅导员,另外安置性引进了22名博士配偶做辅导员,共计完成32;名计划数。新辅导员到岗后,有效缓解了辅导员较为紧缺的土建学院、艺术学院等单位的学生工作压力。
  二、师资培养成效显著自2012年10月正式实施培养“培养者”计划以来,学校已资助经费2137万元。该项目共计执行3243人次进修,受益人数达1360人,其中专职教师1244人、辅导员及行政教辅人员116人,专职教师受益面达98.02%。
  通过项目资助,攻读博士学位的有75人,国外访学的有31人,(主要在耶鲁大学、杜伦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高校学习)国内访学的有92人,(主要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学习)境外研修的有56人,(主要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欧美发达地区研修)博士后研修的有20人,其他类型进修有1086人。该项目覆盖了除继续教育学院以外的所有21个学院。
  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十二五期间我校师资培养成效显著,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和表彰。
  三、高端人才不断涌现“十二五”期间,学校高端人才不断涌现。学校现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791人;研究生导师60人;入选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3人;获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10人;入选全国学术领军人才1人;获得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6人;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4人。十二五期间新增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39人。相比于十一五末,省级以上高端人才增长了49名。另外,入选九江市双百双千人才工程10人,九江市优秀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相比于十一五末,市级人才增长了11名。
  高端人才的不断涌现,在扩大我校人才影响力的同时,对教学科研团队的成长,以及教学科研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十二五”期间,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德师风的转变,学校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规定。首先教学方面呈现出良好发展状态。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听课制度行之有效。二是到课率持续攀升。三是实习实训条件逐步改善。四是教研获奖有历史性突破。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学条件有所改善。
  首先,听课制度行之有效。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听课以来到现在,校领导共听课454人次,二级学院领导共听课4725人次,督导员共听课532人次,累计5711人次。专任老师平均每人接受听课4至5次,这个量是比较大的。
  校领导听课不是流于形式,做做样子,拍拍照片而已,而是当场要点评,要做好听课记录,《听课笔记本》要送到二级学院去巡回展览,接受教师们的检验和评价,评价要反馈,听课的次数在校园网张榜公布。
  校领导的听课制度对教师们上好每一节课起到了较好的激励、交流和提高的作用。“十三五”期间这个制度还要坚持下去。
  到课率持续攀升。到课率2013年89%;2014年90.7%;2015年92.2%;到今年上半年93.48%,到课率越来越高。
  这说明:第一,管理水平越来越高,管得严,管得好;第二,教师上课的水平提高了;第三,教学条件改善了。
  实习实训条件逐步改善。除了新的八里湖校区和艺术学院大楼以外,投资700多万新建、改造多媒体教室,其中新建280间多媒体教室,现在一共有530间多媒体教室,以后还要增加,如果有必要,可以全覆盖。
  教研获奖有历史性突破。教研获奖在“十二五”期间有重大突破,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
  其次,师德师风进一步清新向上。过去,据说有些老师利用学生去赚钱,或者是把学生作为谋利的对象。这违反了师德师风的底线。现在这几年有了明显的变化:打麻将的少了,做科研的多了;送红包的少了,学习进修的多了;把学生当谋利工具和谋利对象的没有了,忙于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多了;教学事故也减少了。
  2012年是教学事故最少的一年,只有1项教学事故;2013年有13人;2014年比较多,19人;2015年比较少,5人;今年上半年,到目前为止2人。师德师风清新向上,也是一个学校“向强”的重要标志。
  再次,考研录取率持续稳定,偶有“美谈”。2012至2016年,全校共考取研究生1720人,其中985高校151人,211高校465人,考研录取率基本上稳定在35%左右。
  这一方面反映了学风的变化,另一方面反映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浔东校区出现了两个“史上最牛宿舍”,男生、女生各一个,在九江和教育界一时传为美谈。
2013年9月10日,校党委书记郑翔在学校二届三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作了讲话,其中要求在学生中开展好特色教育工作,即好习惯教育、国学素养教育、创业教育。郑书记指出,好习惯教育主要内容是养成“早起出操、随手捡、随堂清和诚信教育”三个好习惯,早起出操主要锻炼同学意志和毅力;深入开展“随堂清、随手捡”活动,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举止习惯;诚信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无人超市”从图书馆里走出来,走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一、好习惯教育之一———早操制度在九江学院校园里,每天清晨,一队队参加早操同学排好整齐的队伍,精神抖擞地向前跑去,他们神清气爽,活力十足,热情奔放,俨然成为校园中最美的一线风景。
  从2013年9月份到现在,大一新生参加晨跑的人数是共28000多人,高年级学生有17000多人参加晨跑。通过一段时间的组织和坚持,同学们从最初的畏难和不理解逐步到认可、自觉遵守、积极参与。通过早起出操,同学们增强了听从指挥、令行禁止的组织观念,增强了团结互助、协作配合的精神,增强了同学们集体荣誉感,磨炼了意志品质,养成了早起的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好习惯教育之二———随手捡、随堂清活动这是要求学生下课后,将自己所带的垃圾,随手捡掉,随堂清除,保持教室卫生整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此项活动在全校开展,活动场所从教室扩大到宿舍、会场、办公室及任何公共场所。
  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学校出台了“教室环境优胜奖”评比办法,加强对全校教室环境卫生的定期检查、督促、评比,2013年至今,合格率依次是:92.96%、94.08%、98.46%、99.83%,上个学期将近100%。
  通过开展“随手捡、随堂清”活动,学生文明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举止文明习惯逐步养成。今年的学校新生开学典礼,散会后,会场内外,干净整洁,行为有序,无须打扫。
  三、好习惯之三———诚信教育学校依托千年濂溪文化,探索和创新高校学生廉洁诚信文化主题教育模式,启动思想教育与文化主题活动紧密结合的“心灵深入”方式,凸显“营造氛围”、“深化思想”、“重视教育”、“融合活动”的四大特点,灌输以先进的人文理论思想,示范以身教重于言教的育人风范,以各种生动、灵活的特色活动为载体,以丰富的社会实践为依托的教育活动,时刻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之源,引领和弘扬廉洁、诚信的精神风尚。
  诚信之壤,厚植校园。在这片厚土之上,绽放了以“无人超市”为代表的系列诚信品牌之花。2012年9月,我校政法学院大三学生李至勋和同学利用学校给予的勤工俭学政策,在校图书馆一楼的勤工俭学服务点开起了一家“无人售货超市”。超市内商品有饮料、小吃和文具用品等,师生在选购商品后,只需按照价签直接将钱放入“收银盒”内,也可以自助找零;在找不开零钱或者没带钱的情况下,师生还可以赊欠。此事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人民日报》等数十家电子和纸质媒体纷纷转载和评论,赞誉满满。
  图书馆的“无人超市”运营近4年,运转正常,没有发现不诚信的情况,并带动了“爱心雨伞”、“图书漂流站”、拾金不昧等一大批诚信项目,诚信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我校学生学费收缴一直零欠费,今年学生考试违纪率为0.1%,有9个学院实现了“零舞弊”,全校范围内兴起一股“创建诚信校园,培养诚信师生”的良好氛围。
2016年8月25日上午,由九江学院组织编撰、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江西历代进士全传》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发仪式。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反映一个省份历代进士全貌的大型工具书,具有较高的文献和资料价值。《江西历代进士全传》的出版,既为推动江西乃至全国的进士文化和古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学校的国学教育和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使校园的文化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国学研究向强(一)“江西历代进士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自2012年起,在原来书院研究的基础上,学校提出开展江西历代进士研究,成立了《江西历代进士全传》编委会,由学校党委书记郑翔任主任。《江西历代进士全传》列为学校重大学术工程,经过4年多的奋斗,该书已于2016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收录进士11671;名,直接引用文献3000余种,共计500余万字,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反映一个省份历代进士全貌的大型工具书,具有较高的文献和资料价值,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二)“中华经典公理化诠释”系列成果获关注。自2009年初,以研究中心为依托,以庐山文化研究中心人员为骨干成员,组成了中华经典公理化诠释创新团队,相继推出《〈论语>的公理化诠释》、《〈孟子>的公理化诠释》、《〈荀子>的公理化诠释》以及《〈论语>的公理化诠释》、《〈论语>的公理化诠释》等。2014年11月,季羡林基金会授予该团队“儒学传承与创新奖”,清华大学李学勤等学者致信祝贺。
  (三)陶渊明研究继续保持领先,陈寅恪研究抢占制高点。陶渊明研究是学校的传统优势方向,十二五期间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为推动学术研究、高校文化育人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出版了《论陶渊明的中和》、《陶渊明寻阳觅踪》《陶渊明与道家文化》等著作。九江学院作为全国和世界陶渊明研究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2013年6月16日至18日,陈寅恪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陈氏后人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的6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会。会后出版了《陈寅恪学术研究2013》。
  (四)“庐山文化研究丛书”持续发力,坚持地域特色,打造研究品牌,推出研究精品。继2007年、2009年推出《庐山文化研究丛书》的第一辑、第二辑后,“十二五”期间出版了第三辑、第四辑共10种图书。其中《庐山文化研究丛书》(第四辑)获2014年国家出版基金出版资助。
  (五)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为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由九江学院牵头,依托江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庐山文化研究中心,在各高校之间,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与传播、儒学传承与创新、文化资源开发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学校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通过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项目的评审和认定,是我校“山江湖”学科群建设工程取得的标志性成果,表明我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国学教育向强自2014年起,学校开始举办“国学经典研读班”。“国学经典研读班”由九江学院校长办公会决定设立,庐山文化研究中心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及选聘导师。研读班学员从全校各专业一年级学生中以自愿报名,择优选拔方式产生。学生完成所有规定的课程和结业报告,经考核合格后,颁发九江学院“国学经典研读班”结业证书。同时,学员在完成研读班课程后获得的学分可记为其专业教育中的综合选修课学分。目前,学员已经结业一期,取得良好效果,“国学经典研读班”活动成为经典。
  三、国学活动向强(一)“书院文化之旅”成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品牌。自2008年以来,中心与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合作,开展了“白鹿———嵩阳书院文化之旅”活动,双方轮流举办,每年一次,至2015年,已经成功举办八届。活动采用讲座、知识竞赛、辩论、小品、会讲等多种形式,参加活动受益的学生数千人。这一传统经典活动薪火相传,已经成为当代大学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经典品牌,受到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
  (二)“国学传承奖”推动学校国学教育。近几年来,九江学院大力推进国学教育工程,在校园中掀起了一股学习国学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中,涌现了一批先进的个人与集体,他们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优秀的国学精神,而且也以这种精神去感染他人,为其他青年学子做出了表率。因此,学校适时地推出“国学传承奖”,一方面是为了总结我校这几年国学教育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激励更多的学子去接受国学的熏陶,从而把我校的国学教育进一步推向深入。
十二五期间,校园建设贯彻的方针是:“适度扩张,全面整合,逐步升级”。这12字方针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效果显著。
  一、适度扩张,坚持高标准建设,20年不落后,新建八里湖校区、艺术学院新校区和两南山1.八里湖新校区校区占地面积45亩,含教学综合楼、学生宿舍、饮食服务中心三栋建筑,建筑面积约50000平方米。包括建设公共教学区、公共资源区、学生生活区、饮食服务区、体育运动区等五大部分,总投资约2亿元。九江学院八里湖校区的整体布局采用 “教学区—活动区—住宿区”的基本布局模式,其中教学楼与食堂运动场围绕中心公共绿地,形成核心内景,三个主要功能区则围绕核心内景布置,以实现功能区之间的既相互联系又能各自独立。校区建设以“生态、人文、创新”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打造“山水呼应--园林化的人文校园环境”这一主题。
  八里湖校区设有管理办公室,教学单位有体育和政法两个学院,在校生近2000人。作为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建设的一个崭新校区,八里湖校区成为展示九江学院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八里湖校区项目建设的典型和标杆,其必将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核心功能,为实现双核发展战略,推进昌九一体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科技支撑。
  2.艺术学院新校区位于九江学院主校区的北面。东临陆家垄路,西临青年南路,南临学院路与主校区景观绿地相邻。北面为陶洼安置点。项目占地200亩,建筑面积60586平方米。
  艺术楼居艺术学院新校区东部,由美术,音乐、舞蹈三大部分组成,分东西两院及中区,中部主入口,设大拱架,并在大拱架上部嵌一圆形艺术雕饰,意如匾额构筑艺术的殿堂,为九江学院增添一地标性建筑。传承白鹿洞书院山水之灵秀,天井、庭院雕塑、乐台创现代美术、音乐、舞蹈宜人空间。
  3.两南山项目位于主校区东北角原慈云寺遗址上,由陶渊明和陈寅恪两幢故居组成。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其中,陶渊明故居,一层框架结构,新江南风格,徽派建筑,建筑高度5.9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陈寅恪故居仿照庐山陈氏故居松门别墅建造,二层砖混结构,建筑高度6.;15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
  该项目建成后已交付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管理,主要用于陶渊明和陈寅恪文物陈列、文化教育研究和交流。该工程的实施弘扬了九江地方名人文化,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以及校园建设品位,促进我校陶渊明研究和陈寅恪研究的开展,光大了陶渊明和陈寅恪的文化精髓,有利于这两个学科抢占全国的学术研究制高点。
  二、逐步升级,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十二五期间我校完成了濂溪宾馆、主校区大礼堂、逸夫楼报告厅、主校区北门、浔东校区大门、分析测试中心新增电梯、实训楼1、2层改造、校友创业馆、科研成果展览馆、教工活动中心、浔东图书馆前广场、主校区3000吨水泵房、北门绿化景观、主校区运动场、主校区主干道“白改黑”、新建主校区外环人行道、主校区“硬改软”、“白改绿”、主校区南门人行桥等改造项目,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服务学校发展提供了保障。
  1.逸夫图书馆报告厅于2013年5月投入使用,报告厅面积500平方米,有座位200余个,总投资300万元,报告厅地方虽小但建设标准高,具有同传和转播设备,能满足承担大型、重要学术会议的要求。
  2.主校区大礼堂改造,改造面积3200平方米,对内外墙、屋面防水、室内吊顶、电路电器设备进行全面升级改造,能更好地满足举办大型活动、会议的功能需求。
  3.旅游学院实习基地(联系宾馆)改造,改造面积3942平方米,满足旅游学院实习基地的使用需求,更好达到现代旅游实习基地的接待要求。
  4.主校区北门及道路工程,校门长42米,高度9.3米,道路长近460米,宽10米,广场面积2000余平方米,通过学校加大投入、各部门协调配合、施工单位科学施工,提前半年通车,及时缓解了学校南门和西门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和安全压力,更加方便广大师生出行,是受到广大师生关心瞩目的民心工程。
  5.;主校区道路改造工程,完成了对主校区主干道以及辅道和人行道进行施工改造,改造面积60840平米,使整个校园道路整洁安全,提高了校园整体环境、提升了校园交通能力。
  6.教工活动中心,完成2840平米的改造,项目建成后为教工文体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提升品位,建设生态校园全校绿地面积60万平方米 (其中主校区的绿地率50﹪,绿化覆盖率60﹪),是省级园林化单位,2011年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十二五期间我校绿化工作贯彻创建“森林城市”,建设生态校园的指导精神,围绕“三湖两湾,夏水秋山”的绿化主旨,在做好校园整体绿化的基础上,对主要景观点作进一步的改造升级,逐步提升校园绿化的品味,在绿化实践中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校园绿地的景观效果,另一方面狠抓绿地养护管理。校区共有各类植物品种达300余种,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做到了乔木、灌木和草坪相结合,在主要的景观区适量布置应时花卉,进一步达到了美化校园的效果。
“十二五”期间,我校的基础类工作和保障类工作更趋稳定成熟。这也是我校“向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是抓好内涵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后勤管理处以机关工作“十不”和后勤工作“十不”为基本要求,抓好内涵建设。在校园网上公开服务承诺和热线电话,在后勤网站上设立服务导航栏目,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
  二是抓好硬件建设,服务师生生活。学校先后投入近800万元对学生二食堂进行全面翻新与改造;对学生三、五食堂的阳光顶棚进行更换等。2011年建立起省内高校第一家白案生产配送中心;切配中心新增一条300型米饭生产线;添购了烹饪机器人、自动打饭机、全自动洗地机等。采用先进的漏水检测仪器不定期检测;完成了主校区路灯LED改造、太阳能路灯安装、学生宿舍增设节水器等节能改造工程。
  三是抓好平台建设,拓展沟通渠道。2012年,建立微博交流平台,更加及时全面地收集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全年共开放接待800余学生代表食堂参观;主动公布公示市场物价和管理人员信息;举办“校园美食文化节”;开展“光盘有惊喜”活动;推出三分钟桌前服务承诺;举办学生与食堂经理面对面交流活动。2012年,后勤管理处获得了江西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农校”对接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是抓好节能宣传,满足师生需要。管理处积极开展节水宣传活动;并同庐山区疾控中心在主校区开展“世界城市节水日活动”;张贴节水宣传标识、印发“九江学院节水宣传小知识”。对主校区的两个公共浴室共210个淋浴间进行了改造,将买票包干,改为按流量刷卡计费(0.06元/升水)。
  五是抓好特色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校园电瓶车服务公司除了增加了两辆全新电瓶车外,对其他旧车辆也进行了出新。2013年,饮食服务中心顺利通过了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第六次审核。不断推出各类特色餐饮服务;严格按国家质检总局的新规定,进行了石英砂、RO膜等更新配件的招标;纯净水厂取得了国家食品生产QS证书。
  六是开展娱乐活动,丰富职工生活。在五食堂四楼建立了职工活动室,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制定和完善《后勤管理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试行)》等多项管理制度,用制度来规范权力。加强廉政教育,落实各项廉政制度,签订廉政建设责任状。
  后勤管理处饮食服务中心还先后为第一届和第二届世界名山学术研讨会暨高校公共外交论坛提供餐饮服务保障;后勤管理处先后承办了江西省高校后勤协会物业管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和江西省教育后勤协会伙食管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接待各级各类参观检查60余次,加强了校际联系与交流。
  “十二五”期间,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学校安全稳定(综治)工作以建设平安校园为目标,强化校园安全管理。五年来,通过保卫人员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安全稳定(综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被评为“全省平安校园建设先进单位”、“全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和“全省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
  一、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学校成立了强有力的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和综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委书记、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班子成员实行一岗双责。同时,学校每年都与各部门签定“安全稳定和综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和“消防安全责任书”。为牢固树立师生的安全意识,学校每年都协同综治、公安、消防、交警等部门举办宣传教育活动,如新生入学安全教育、“综治宣传月”、消防安全教育“进军训”活动、消防演练培训、“防诈骗防偷盗”专题宣传、“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
  二、加强基础建设,深化安全稳定与综治队伍建设。五年来,学校不断加强校园安全网络的基础建设。一是加大了物防、技防建设的投入,建成了覆盖全校的全天候的视频监控;学生宿舍安装门禁系统和防盗设施;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完善了校内交通标识;按规定配备消防器材,及时进行维修补缺;二是重视安全队伍的培训,提升安全保卫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注重日常安全管理,做好校园安全隐患排查。五年来,学校一直坚持防范胜于救灾的理念,注重日常安全管理。一是实行严格的安全值班制度,保卫处一直坚持二十四小时值班;二是实行校领导周巡查制度。由校领导带队,有关部门领导参加,到五个校区就教学、安全、工作秩序和环境卫生等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向有关部门下发整改通知书;三是坚持校园治安日常巡查制度。校园“110”对校园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巡逻排查,对可疑人员、违规摊点等进行查问、清理和检查;四是加强网络信息的排查。由宣传部网络管理办公室和保卫处信息科对网上的言论进行监管;五是做好消防安全隐患的排查。由保卫处消防科对全校消防设施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同时由保卫处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对学校宿舍、办公场所等用火用电安全进行定期检查;六是做好师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学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因工作学习生活等压力而引起心理障碍的师生及时进行疏导并定期跟踪;七是拓宽安稳工作信息的获取渠道。学校成立了一支涵盖各部门、各学院的师生信息员队伍,对发生或者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汇报;八是强化应急管理,完善了各类应急处置预案,组建了以保卫、学工、后勤为主要力量的应急处置队伍,同时经常组织各类应急处置演练。

九江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293次访问,全刊已有399553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