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学院报
出版时间:2020-06-30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风气之先的电影《庐山恋》陈世林/文







  编者按 在庐山有一家电影院,只放映一部电影———《庐山恋》。从1980年7月12日开始放映,至今已经40年了,创造了中国电影放映史上观众人次、放映场次、拷贝数量最多等奖项,并于2002年12月12日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一部影片使一个电影院和一个风景区产生了巨大的魅力,创造了一项中国放映业的奇迹!
  《庐山恋》是上海电影厂1980年摄制的一部爱情电影,它讲述了中美建交后,侨居美国的国民党将军周振武的女儿周筠回到祖国观光,在路上游玩的途中,巧遇有志青年耿桦并相爱的故事。故事的展开以庐山为主要景点,以花径、仙人洞、含鄱口、芦林湖、白鹿洞书院、望江亭等十二处为背景,由情带景,由景传情。
  《庐山恋》寄托了一代人的情怀,是整整一代人的经典记忆,更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个永远的传奇。2020年7月12日是《庐山恋》第40周年纪念日,就让我们在九江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陈世林教授对电影《庐山恋》的解读中,一起走进《庐山恋》,一起品味时代记忆!
  40年前《庐山恋》公映时,我是在五老峰下首次观看这部电影的。那天,随着影片故事的展开与场景的转换,扑面而来的是影坛中从未有过的清新空气,观众可以惬意观赏而不必扭捏心悸,它甚至还不时触发观众久藏心底的心弦,让人与之共奏,它是一部过去不曾有过的全新影片,而且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从中感受到了家乡庐山竟是如此的美如仙境,又有那么深广的文化渊源。
  近两年,因为教学的缘故,我又重温了这部经典影片,令我感触良多。我想,一部作品之所以经典,应是它对于时代的影响力与历史的穿透力,是它大胆的艺术追求和主题表达。当年,《庐山恋》获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超高的影院人气和观众授予的“百花奖”就是证明。不可否认,好评如潮的《庐山恋》也有不足之处,按照现在的标准去评判,需要完善的地方更多,但我们评价一部作品主要应站在历史的维度上去审视,离开了影片的时代背景,是无法真正读懂作品的。这也是我在教学中对现在的大学生反复强调的科学态度。《庐山恋》创作、首映时期,是中国当代社会新旧交替的过渡时代,虽说已经过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但这些尚未变成全国人民的自觉意志和行动,还需要以通俗易懂、让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化民众,电影《庐山恋》正好因应了这一时代需要,它以润物无声的艺术方式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引领作用。《庐山恋》公映之后,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成了许多内地青年的“青春偶像”,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审美观与价值观的改变,人们竞相模仿周、耿二人的言谈举止和穿着打扮,开启属于自己的那份大胆的青春之恋,它也进一步催生了中国各阶层民众为“四化”拼搏的家国情怀。当然,《庐山恋》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远不止此,在电影艺术方面,它一反过去那种简单的政治说教,打破了中国电影拍摄的固化模式和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成为国产电影步入商业化的多元发展的发轫之作;在旅游方面,它是中国内地市场化旅游开发的引爆器,刺激了国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方向,同时,它也开创了借助影视传媒来营销旅游的模式;在政治领域,它对人们长期噤若寒蝉的中美关系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进行了顺应时代要求的艺术阐释,为营造一个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统一战线春风化雨。应该说,电影中的一些探索和突破在当时还是有很大的政治风险的,但影片的主创人员敢为人先,历史证明了他们的眼界和魄力。我甚至惊讶于片中的望江亭速写画早已成为现实。
  《庐山恋》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刻的,在它之后,能够超越它的很难找到,恐怕望其项背的也不多。今天,我们再按《庐山恋》的原有套路重新引爆庐山旅游市场的井喷式增长已不可能,但《庐山恋》顺应时事、大胆涉险和巧拨受众心弦的理念却是可以学习借鉴的。

九江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014次访问,全刊已有400162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