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学院报
出版时间:2016-05-20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味之“清水煮面”


作者:文文传学院 王阿莉

  总觉得面食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北方的,尽管各个地区都分散着“兰州拉面”这样的小店或者地方或者改良的异地面食。在这兰州拉面的小店,见着不同的面庞、服装、头饰,带着几分打探的心情,在视线的好奇牵引下着寻找属于面食的秘密。一碗油汤鲜亮的拉面,带着充盈的水意,摆在面前的时候,先要闭着双眼去闻姜、葱、大料、胡椒、辣椒等佐料的香气,在碗上的烟雾飘渺之间,用一双细长的筷子挑起、入口。
  也许是方块状的牛肉嚼着筋道,也许是拉面师傅来回拉出的细丝,让我想起病中那份简单的清水煮面。没有拉面师傅手上的功夫,也没有各样香料相伴入口,那份小面属于清淡、寡和行列。苏轼写美食的诗句中“人间有味是清欢”当属其味。辣的刺激最容易挑逗舌尖那份酣睡的味觉系统,咸的力量也唤醒抵消浅显的舌苔,而甜与苦相对,入口的甜蜜腻了就容易逃避,苦了便在唾液咽下,隐遁消失于舌根,而这不咸不辣不甜不苦的一份小面,却使我多年以来一直挂念在心间。
  艰苦生活中,对于品尝从未有多余的快乐在里面,包括食物。反而激烈的味道,才是舌尖贪恋的。恰如苦痛之中寻找幸福一般,短暂的快乐总是易逝的,长久的苦痛却可以一直背负前行。人的韧性,在面的揉打之间得到了同等的印证。乡间那份吃苦耐劳,朴素豪爽,在面里得到了天然的释放与诠释。
  大自然的馈赠,在树木之间生长消亡。幼时常在夜风刮过后,在田野里去捡树枝,或者在砍伐的树根里,去寻找驻扎在泥土里的灵魂之躯。这样的馈赠,在红色的火苗里点燃的时候,虽将所有的辛劳一把把递进消亡的入口幻化成灰,却也在食物成熟间,得到更好回馈。得到,失去,计较的很少,别人家的炊烟飘起的时候,在咽喉之间咽下的唾液里,终找到了味觉归属的方向。
  从墙角的缸里舀起两三瓢的白面,放入陶土铸成的灰黄盆中。备一碗温水和面,蛋黄随着蛋白,晶莹的液体流入白色的面粉里,耀眼的金色在揉合之间便融入白里消失不见。吃剩后的面条在下一顿饭预热之后,就发挥了独有的功效,不易断条。面与水的结合,从颗粒到抱团,在双手的掌力间便可以窥见功力,也有几分武侠世界的力道,只是这样的功夫隐于厨房。比食物更重要的,当然是幸福。幸福感来源之一便是在这厨房中。如同歌中所唱的那般“来自山川湖海的人啊,囿于厨房与爱”。心甘情愿地囿于这厨房里,从年轻到老去。
  薄圆的面皮裹在擀面杖上,再一道道折叠在桌上,手随刀落而退,一气呵成。细条在面粉轻撒后,长长的细丝,在桌面蜷缩成条,在烧开水之前,可以肆意享受这更大空间的呼吸,再随着双手轻撒入锅。随后进入得便是家中小园种的切丝白菜,白青点点的小葱,外加黄色的姜点,小勺点撒细盐、大料。佐料没有经过油的煎滚,原始的味道便在面条、水间挥发本色。片刻出锅,白色的瓷碗间,青白的色彩点缀在细细白色苗条间,寡淡的色彩在平庸的生活之中,更容易保持那份对生命勤俭、朴素的坚持。
  双掌的奥秘是岁月历练下的经验,别人偷不到的奥秘。十几岁后,便开启了寻找答案的途径,多次在那双手擀着由厚到薄的途径里去找机关。父亲告诉我,答案还要过好多年才可以找到,我一直不信。等到我二十岁后,才明白了在食物里注入的奥秘,紧密相关的是亲情的力量。为人父母后,才会在孩子的每个年龄阶段更好的掌控每一道过程中的力道。
  小时候的味道,会在成长的道路上根深蒂固,而那些破旧厨房狭小空间的味道,此后的岁月里,是走遍再多亮堂的餐馆,去过再多精致唯美的空间,也尝不到的味道。岁月带来阅历的激增,又在繁琐里不停地做减法,那些独特的回忆保存在有限的头脑里反复品味。酸甜苦辣也好,悲欢离合也罢,在日后繁杂的生活里,终于懂得久在樊笼里,有味清欢是何种滋味。不是了无人烟的世外桃源的避世,不是青灯为伴,苦茶左右的清苦修行,而是人潮人海间,仍旧记得舌尖的那份感动,记得那份清淡、寡和背后,对真挚、简单的追求。

九江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273次访问,全刊已有3998011次访问